饮食常识Manual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全国政协委员和派提案建言文化强国建设(二)

2024-11-16 09:40:5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自信日益提升、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及其突出的社会效益日渐显现。但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还存在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明确、文创人才匮乏、文博文创知识产权(IP)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议:一、尽快修订《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完善文博文创授权机制,建立起以授权为主的文创开发模式。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要求,让博物馆完全回归事业单位体系,通过合适的授权机制,与真正市场化的企业深度长期合作。修订实用、科学、全面的试行“操作指引”,完善授权机制,使博物馆和文创企业之间形成一套完善的、灵活的、公平互利的合作模式。

  二、加强产业政策文件的可执行性。配套实施细则有明确的截止时间及责任部门。对政策中涉及与其他政策文件、其他部门相关联的条款,组织人员谨慎研究、准确表述,使政策不互相抵触。对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领域,如文创产品的种类数量、优秀文创产品的认定等,尽可能尊重市场因素,不做过多行政手段干预。

  三、引进、培养人才,制定文博单位文创人员职称评定细则。引进优秀文创人才和企业家,培育和壮大创新型、外向型、科技型和复合型的文创人才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建立政府、文博单位、企业与高校人才对接机制,引导高校人才输入文博文创产业,鼓励文博单位和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推出适合文博单位文创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四、加大文博文创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力度。政府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有关培训并将其纳入到事业单位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持续提升从业者的知识产权专业水平。协调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推出行业性的确权与维权指引。文博单位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加强相关人员配置,及时对本单位有关权益进行确权,保护自身权益,对合作的文创企业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面的具体要求。

  威九国际66m66入口,

  案由: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战略部署,为推进文化富民提供了科学指引。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是推进文化富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博物馆的文化功能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博物馆的经济功能很好地带动了周边旅游、文化、消费等产业的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国博物馆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基本形成了门类丰富、特色鲜明、专题突出、分布广泛的发展格局。当前,我国博物馆总体上仍然存在发展定位待深化、体系布局待优化、功能发挥待完备、博物馆经济活力待进一步释放等问题。需要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博物馆经济带动效应。

  建议:一、在“专”和“精”上下功夫,提升博物馆特色度。进一步明确博物馆发展定位,优化博物馆发展布局,加强反映行业特点、地域特色、时代记忆的专题性博物馆建设,突出博物馆的文物支撑、鲜明特色。鼓励和促进非国有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等健康发展,克服低水平、同质化、“千馆一面”的重复建设,全方位提升博物馆功能与品质。

  二、在“挖掘内涵”和“讲好故事”上做文章,提升博物馆的感染力。深度挖掘博物馆文物资源,深入研究阐释文物的多重价值内涵,借助数字技术革新,依托各类展览、活动,全方位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同时,建立一支热爱博物馆事业、专业素养过硬、掌握传播技巧的博物馆专业讲解队伍,增强宣讲的感染力,使听众有共鸣、受启发,发挥文化凝聚作用,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三、在“扩大外延”和“产业带动”上求突破,大力促进相关产业特别是配套服务业蓬勃发展。积极发挥博物馆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有序推进博物馆周边景点、酒店、餐饮、娱乐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住、购、娱、食等二次消费加速发展,赋能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博物馆文创产业做强做大,在细分消费群体的基础上,推动与服装工业设计等相关产业交相融合,丰富各类创意设计文化内涵,提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

  案由: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推动中国制造全面升级、建设世界工业强国不仅需要科技创新,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培育。挖掘传承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对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提升工业发展规模、技术水平、资源结构等硬实力,也要在品牌、质量、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服务水平、价值观等工业软实力方面下功夫,加快形成具有凝聚力、创新力、影响力、吸引力的工业文化。近年来,甘肃在工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存在工业设计、品牌文化和工业文化传播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不够、工业文化挖掘传承和宣传推广不深入等问题。

  建议:一、推动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的融合。甘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伏羲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诸多文化形式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和智慧,国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组织调研论证,加强工业文化挖掘和工业遗产保护,推进工业文化传播和发展体系建设,把甘肃的历史文化与工业文化有效衔接,讲好黄河故事、讲好工业故事、讲好中华故事,提高中华工业文明的影响力,为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品牌运营创造更好发展环境。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给予西北地区政策资金倾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更好发挥先进制造业的全链条支撑作用。支持企业加强对部分老旧厂房进行改造利用,进一步提升其文化价值。

  三、加快打造由工业遗址博物馆、工业体验馆、工业旅游等设施组成的多层次的工业文化体验网络,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具有传统工业特色、全球视野的工业体验基地,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通过组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与国际交流的高度融合,提高工业文化教育覆盖面,提升社会各界对保护工业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在评定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工业设计大师方面,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为大西北工业文化建设和传播作贡献。

  案由:国有文艺院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阵地,肩负着用文艺的独特方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引领社会变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心聚力铸就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的庄严使命。国有重点院团更是文艺精品创作、青年人才培养、基层文化宣传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代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但近年来,很多国有戏曲院团出现了经费紧张、人才流失、观众减少等不同情形,院团发展举步维艰。目前我国国家级的艺术创作基金主要是国家艺术基金及各类民间组织小额基金,竞争十分激烈。且很多基金在申请时需要有充足的自筹配套资金,并且要在创作前期投入使用。这样的申请条件很可能遇到这两种情况:一是院团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未能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造成后续创作资金链断裂;另一种是因为没有前期资金,项目无法开展,而错过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保持国有文艺院团的创作活力,让艺术家有时间和精力潜心创作,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威九国际66m66入口,

  建议: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戏曲院团进行分类扶持管理。针对国有重点院团和重点扶植艺术门类,根据国有院团服务人口的数量,结合文艺作品创作成本,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扶持。以天津为例,一个百人以上的国家级专业戏曲院团每年500万元左右的创作经费扶持,可保证每年1-2部新编剧目实现从立项、编创到排练演出,以及多次修改提高,完成艺术创作的闭环。对于地方院团可由地方财政根据院团规模和所属艺术门类进行定向分析,制定相应的创作扶持,从而形成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扶持体系,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健康、有序、科学发展。

  二、对国有戏曲院团进行整体剧目的经费扶持,保证文艺作品创作的完整性。针对创作经费可以实行第三方监管,专款专用,设立专业的艺术创作监督和经费使用监管小组,保证经费有效执行到位,从根本上解决文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让艺术家能够精心打磨文艺精品,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真正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

  案由:当前,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工作,构建良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我国外宣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建议: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根基,挖掘中华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打造艺术精品,讲好中国故事。

  一、用世界“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内外传播。“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天人合一,顺时而动”的哲学理念。以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立意,将二十四节气化为音乐的语言,用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来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用跨越世界的情感共振来讲好中国故事,让所有海内外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够了解中国的节气文化,对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有着重要的探索和实践意义。

  二、创新“传播方式”,多元化、艺术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与国际媒体合作,让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海外落地。通过短视频、音乐原声、纪录片等多种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节气文化,大力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推广。从语言、故事、文化、音乐多角度阐释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脉络,完整、丰富、立体地展现给海外受众,为节气文化的国际化推广共同助力。

  三、打造“文化品牌”,构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平台。面向海外国家的主流社会和主流观众,实施中国节气文化艺术品牌的海外推广和演出活动,建立一个与西方主流社会艺术交流、借鉴、欣赏、融通的平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和繁荣世界民族文化,促进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罗万象,除了二十四节气以外,还有十二生肖、国画、剪纸等众多文化艺术。我们应积极探索创新、精准的传播模式,通过多元化、艺术化的叙事语境,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彰显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力量。

  案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近年来,越来越多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艺术作品走出国门,得到了世界各国不同人群的喜爱,充分展现了今日中国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好声音”。但是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因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导致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困在一地一域,无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艺术影响力的持续性难以为继等。

  威九国际66m66入口,

  建议:一、以展会和活动为抓手促进艺术精品传播,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对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意义。艺术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亲和力,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展、世界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展览等艺术形式,让艺术作品担当起对外交流的使命,让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以此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艺术作品艺术佳作,产生有益的社会影响。

  二、实施文艺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造就世界级的中国艺术大师。推动制定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方针政策,成立为具有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支持的相关对外文化交流基金,扶持有潜力的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并推动相应扶持机制常态化运行。与此同时,着手培育世界级的中国艺术大师,让更多国内艺术家和作品走得更远,成为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标兵,为中华艺术走向国际夯实基础。

  三、加快建设高质量美术教育体系。适当调整美术高考中文化课和美术专业课的成绩比重,吸引更多真正热爱美术的人才接受专业教育、进行艺术追求,从而推动中国美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国艺术传播力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董希源:支持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海外文化传播作用

  案由: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高质量做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经调查研究,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中,多数长期、广泛活跃在基层一线从事文艺创作,作品兼具民族性、国际性、时代性等特点;不少有较高国际声望的艺术家,具有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经验、广泛的国际文化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多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抱有非常积极的心态,他们渴望在其中发挥所长、贡献国家。

  建议:一、成立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对外文化传播智库,广泛面向自由职业艺术家征求建议,完善、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方式及内容。我国自由职业艺术家是我国新时期开展外宣工作中可争取的力量,也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生力军。因此建议由中国文联等相关部门牵头,成立自由职业艺术工作者对外文化传播智库,定期组织活动、征求建议,为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工作建言献策。

  二、相关部委出台具体政策,支持自由职业艺术家广泛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工作。长期以来,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处于“体制外”,代表国家、集体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和渠道相对缺乏。应出台具体政策,支持和组织自由职业艺术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活动。成立专门的民间机构,或以设立公益基金等方式,支持更多自由职业艺术家以更加灵活多样且效果突出的方式,参与到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来。鼓励并支持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创新表达方式,以“数字信息技术+文化艺术”赋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定期对自由职业艺术家开展数字信息技术培训,支持和帮助他们丰富创作和传播形式、创新作品内容,从而拓宽交流渠道,增强交流效果,做好“一带一路”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搜索